从作者所处的二战时间点分析 —— 战争中的日本人。(此处仅对写作手法做一定程度的深入分析)
写作手法
第一段结论,二三段作为结论事例陈述与说明;不过,最后一段可分为几种类型:
-
过渡到下一话题;上一段结尾与下一段开始的不同观念上的冲突与反差。
「在每个文化的传统中,都有关于战争的信条,其中有些为西方民族所共享,尽管各有出入。诸如,全面战争的动员方式,局部失败时如何重振信心,伤亡达到何种比例后可以投降,对待战俘的方式等。这些在西方民族的战争中都是可以预料的,因为这些国家同属一个大的文化传统,包括战争在内。 日本人与西方人在战争信条方面的一切差异,都是了解他们的人生观以及对个人责任看法的资料。 鉴于我们的目的是对日本文化和行为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那些在战争信条方面与西方不一致是否重要,我们不必管它;其中一些可能重要,因为它们体现了需要我们解答的有关日本人性格的许多问题。」
-
论述的归纳与总结;下一段则是其他方面的说明,如日本对“胜利”的看法。
「日本认为其战争正义性之前提与美国恰恰相反。日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与我们也不同。美国把战争归之于轴心国的侵略。日本、意大利、德意志三国的征服行为非法地破坏了国际和平。轴心国所占领的地方,不论是“满洲国”、埃塞俄比亚还是波兰,都证明他们推行的是压迫弱小民族的罪恶方针。他们践踏了“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或者至少是侵犯了对自由商业活动“开放门户”的国际准则。日本对战争起因则另有看法。它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上的无政府状态就不会结束。日本有必要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当然,这一秩序的领导只能是日本,因为日本是真心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国家的唯一代表,也最了解“各就各位”的必要性。日本在国内实现了统一与和平,平定了叛乱,修筑了公路,兴办了电力、钢铁产业。据官方公布的数字,日本的青少年入学率达到99.5%。因此,它应该帮助“落后的兄弟之邦”——中国。鉴于“大东亚”为同一人种,日本应当首先将美国,其次是英国、俄国,从世界的这一区域内驱逐出去,使之“各就各位”。各国应明确各自在国家上的位置,而后世界才能一统。在下一章中,我们将探讨这种等级制在日本文化中所具有的深刻含义。这是日本民族创造出来的、最符合其口味的幻想。但对日本来说,最大的不幸就在于那些被占领国,并没用同样的观点来看待这一幻想。尽管如此,即使是在战败后,日本也还未从道德上对“大东亚”这一幻想进行反思。另外,即使是日本战俘中的最不好战者,也很少指责日本对亚洲大陆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目标。今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日本必将保持它某些根深蒂固的态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对等级制的信念和自信。这一点与我们热爱的平等水火不相容。但我们却必须了解等级制对日本意味着什么,以及日本从中得到了何种好处。
对于胜利,日本所持的观念也不同于美国的普遍看法。它叫嚷日本必胜,这是精神对物质的胜利。他们说:美国是个大国,装备先进,但这有什么用?!日本人说这些他们早就知道,根本不放在眼里。日本人从他们的一家大报纸——《每日新闻》上,读到了以下一段话:“我们如果害怕这些数字,也就不会开战。敌人的丰富资源在这次战争前就有了。”」
-
首尾呼应,伏笔/由第一段设置悬念,最后一段解开悬念。
「这些顽强抵抗到底的日军俘虏,把他们的极端军国主义归根于天皇,认为自己是在“遵奉圣意”,是为了让“陛下放心”,“为天皇而献身”,“天皇指引国民而战,服从是我的天职”。但反对这次战争及日本未来侵略计划的人,也同样把他们的和平主义归之于天皇。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天皇。厌战者称天皇为“爱好和平的陛下”,他们强调天皇“始终是一位自由主义者,是反对战争的”,“是被东条欺骗了”,“在‘满洲事变’时,陛下表示反对军部”,“战争爆发时天皇并不知道,也没有得到他的许可。天皇不喜欢战争,也不允许让国民卷入战争。天皇并不知道他的士兵受到怎样的虐待”。这些供词与德军战俘完全不同,虽然德国战俘对将军或最高司令部背叛希特勒的行为非常不满,但他们仍然将战争和备战归咎于希特勒。但日本战俘则明确表示,对皇室的忠诚与对军国主义及侵略战争的忠诚是两回事。」
-
升华主题,亦或是留置悬念,以更大的视野看问题,引发思考;在章节末尾
「美国人一开始没有预料到战俘们会做出180°大转变,这与我们的原则不相符。但日本人的行为似乎是:择定一条道路便全力以赴,如果失败,就很自然地换另一条道路。这是否是我们在战后可以考虑利用的行为方式?或者这只是个别日俘的特殊行为?恰如日本人在战争期间其他行为的特殊性强迫我们思考一样,这些行为向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制约他们的生活方式、各种制度的运作方式,以及他们所学到的思维和行动的习惯等等。」
回想以前学生时期到现在,老实说,这些经验总结还是要靠自己先主动思考得来,光是以前上课听“总分总”记住结论的话,其实还是没什么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