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2 周日 晴

想让工作正常化,业余生活充足化

老实说,我是基于心理账户补偿而去在上班时间做的数学。对比之前呢,我之前是在做完工作的基础上会额外想一些基于工作建设上的事情,自从在工作学习数学反而成了只是应付工作。这也是今天休息偶然察觉到的,忽然发现这么做有些得不偿失:

  • 上司认为你干活只是为了应付完成而已
  • 自己只是为了完成应付,不会更深入的思考工作问题
  • 自己投入过多精力损耗,无心应对工作…

问题点还是没能够聚焦嘛,别人摸鱼是放松脑子,我摸鱼是研究我不擅长且不相关的专业。网络占比显然也没桌面、数据库、流程事件多。数据库暂时没机会给我触碰,那么我关注的焦点就是流程业务。

至于数学嘛,周末研究也未尝不可嘛;有关于相亲对象,反正没有所谓的恋爱经验,就那你刷个副本,就像爱情转移的歌词一样反省出梦想。记录下所谓的男女恋爱心理。对于我来说其实并不没有什么失去的嘛,为何不做呢?

媒体市场营销让我敬畏

顺便说下,我最近看了 “偷换人生28年”不予立案后: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其实我对媒体的消息也是保持怀疑正反两方向的解读或是过目,特别是网上论坛的人们喜欢把国家人格化、机构人格化,加之我曾涉猎过一些关于营销的小品文,对此也是甚是敬畏。

下面这几段摘录让我感触很深

要假定你的观众只有 “7 岁智商”、“初中学历”。这一点在 “偷换” 案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时空环境变化,如今正规媒体式微,自媒体(特别是短视频)已经成为网友了解事情的主要渠道。这些自媒体肯定不如正规媒体有严格的编发要求,至少有一个 “编辑” 把关,往往是编、采、播一条龙,因此随意性也更大。

而这些自媒体为了自身流量,往往以明显有倾向性、情绪化、丑化的方式进行追踪关注,有些博主甚至完全不讲基本逻辑,连 “聊天记录” 也敢伪造,一切以“7 岁智商”、“初中学历” 最能接受的 “黑白分明”、“阴谋论” 为主要立论。在他们的文字下,“中立”、“平衡” 这些新闻基本视角是完全消失的。

我仔细观察了这一事件中跳的比较活跃的账号,他们在此前的热点事件中,也是扮演类似的角色,而且 “反转” 后连一条澄清信息也不会发,继续追逐下一个热点了。反正什么是热点,他们就起哄,怎么写可以来流量就怎么写,而不是什么是符合真实的怎么写。

当然,这些自媒体往往会把责任甩锅给网友:因为他们喜欢看啊,我不这样做就没有流量(没有钱)。

根据客户与受众的提供内容,这不得不让我引起反思

许多媒体被收视率绑架,有实际经营难题,不过往另一方向想,如果观众的新闻喂养是因为媒体,而媒体手上明明握有社会公器,却归因于观众的选择,因为你们想看,所以我这么做。我认为有点倒果为因,媒体应该教育观众,提出适合喂养的新闻,而不是你一直喂观众吃毒药,再归咎于 “因为他们想吃”

虽然这一段话主要是说给正规媒体听的,但是我认为既然自媒体已经成为 “新闻喂养” 的主体,那么也应予以规制。

其实不仅仅是 “偷换” 案,这些年来许多引发热议的事件幕后都有这些媒体之 “恶” 在发挥作用,他们不仅把受众当做 “七岁智商、初中学历”,而且也在培养更多人成为 “七岁智商、初中学历”,破坏了许多人本应具备的基本逻辑能力和思考能力。

如果受众自己不能意识到,继续被他们所左右,那于己是愚蠢的,于众则是时代的悲剧,势必将制造更多的 “恶”。

说白了,自我的独立思考不能交给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