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嘴炮文章引起我对“嘴遁”的联想

本来对这篇“漠视人权、驰名“双标”!美国有何脸面召开“抗疫峰会”?”文章一点兴趣都没有,标题的直观感受就是国家拟人化,感觉嘛…特别无聊,但还是点进去看了看。

文章阐述“抗疫人权灾难”全球领先的主题,通过反讽营造强烈的情绪输出,再通过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再次强化了激烈对立的情绪。有了对立后,再看开始着重于我方优势的描写,先宣扬我方的理念,再举一个事例来论证我方的优越性,加深读者的对我方的认同感;”‘渔利人道危机’全球领先“与“‘人权驰名双标’全球领先”主题,目的性都是相同的。讲述对方已存在的在我们看来不厚道获取私利的行为,将对方描述成邪恶的一方,强化读者对敌方的厌恶,从而加深读者对我方的正义感,读者油然而起的正义感又恰好是得到多数人支持的极大利器;最后一段是结尾升华的一段,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表示对方唱反调,不如友好合作共赢,体现出格局意识。

事后我与朋友也对该篇文章进行了讨论,同时我也发现文章这套说辞,将对方换成我方,事件换成上海来喷的话,一样也能成立,朋友表示宣传报刊媒体打嘴炮也挺常见。于是我就搜寻了相关的“嘴炮”定义,看看网友是怎么说打嘴炮这一行为表现的。我发现怎样定义“嘴炮”这种说法? - 漠伦的回答 - 知乎很有意思,简短的概括一下他回答的内核吧:嘴炮更多是靠自己的信念和观念支撑他的观点,缺少严谨充分多样可能性的数据作为强有力的支持。

再来看看如何评价《火影忍者》里鸣人的嘴遁?,这就有意思呵:

taodamon的回答-知乎

短笛是怎么洗白的?从不得已和悟空并肩作战开始、到训练悟饭朝夕相对酝酿感情,最后为掩护悟饭而死修成正果,几卷的篇幅讲述了人性回归的完整过程。要是这种剧情架构能力太难为岸本老师的话,那差一点的例子还有藏马,一话就洗白入伙了,读者依然能接受,因为亲子之爱这个大幌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之常性,信就行了,没有道理可讲。

也就是“嘴遁”缺乏实施的具体过程让人难以信服,光靠空谈还是无济于事的,实际上。

LYyI的回答 - 知乎

不过小时候为什么觉得很好看呢?这就再回到及引用怎样定义“嘴炮”这种说法? - 漠伦的回答 - 知乎最后一段的说法:所以,对于如何区分,笔者的看法是从论述者整篇言论的结构、论述过程、逻辑完善程度以及可信程度来辨别。这个说实话还是一个比较考人眼力的方法。要求观者本人也得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及相关话题的了解,还有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