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聊到离职同事考公失败回深打工那些事儿

测试部同事准备提前辞职,在家的那两三月中备考乡下工资只有两千块的事业编,结果没考上又回来深圳打工了。这事和我朋友一说得到了不少看问题的经验。

事件转述篇

我首先向朋友陈述了这件事,表示没想到以同事本科学历就学习能力而言,考个县乡里的事业编应该还行,但结果却是对我的打脸。并向我朋友感慨到:看来连乡下编制都不是容易的事啊,考公红海。朋友说道:“本科算什么,乡下考公的,研究生都多得是”。在事后我想起早年前朋友对我说的一番话:“企业就算拿出多于他三倍的工资,考上公务员的他都仅是考虑的问题”,看来现在也得到了验证,随即我向朋友表示想通了同事为什么去报考工资极低的乡下事业编。

接下来朋友也提问到:“为什么你也会选择2k的事业编呢?”,我想了一会儿,也短暂思索了下我为什么也做出同事那样考事业编的选择前因后果,也就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我首先承认并表示我了解的也很有限,不知道公务员好在哪的具体方面,朋友开始对此提出疑问:“所以你选择这个只是因为跟风?”,我仅自答到“稳定”后,也反问他一句:“那么,你觉得呢?还有哪些因素?”,于是我开始自我怀疑,拿着手机思索到:“我是不是像乌合之众也在人云亦云?”,与此同时我也向朋友说出了我内心的怀疑。

在朋友例举出诸如:补贴、社会关系、五险一金及配套设施等,且表示仅单凭稳定来说是没法让人趋之若鹜的,进而进行反例式类比提问我:“就像,你现在的公司说让你薪资变成1/3,但只要你不做出什么过于出格的事,永远不会裁你,并且你们公司也永远不会倒闭。你会愿意接受这样的条件吗?”,我表示出不屑的同时,朋友说道:“那不就得了,你看,用真正的稳定来吸引你,压根就吸引不动。”,并继续发问道:“那你为什么会觉得2k的公务员又不错呢?”。

面对这个问题我也思索了小会,想不出什么所以然了,我只好也只能表示说道:“直觉。”,朋友认为我的思考并不充分,从而确定为跟风。同时呢,我对自己的行为也进行了一番看法,也算是对自己跟风行为上的一个说明:我对考公这事实际上并不关心,也不关心公务员待遇如何,就像下菜馆,哪家菜馆人多,那么菜也一定很不错,哪家人多就去哪里呗。

后来回看与朋友的聊天记录时发现两点:

  1. 朋友在问出:“那么你为什么会选择工资2k的公务员呢?”,我就想到他可能想到了我的考虑不充分的问题了。
  2. 察觉到我说的“稳定”这伪因素,不构成决定性要因的,他是用的什么方法?

朋友表示他看过很多别人为什么想考公的文章,还有考公务员有哪些好处的文章。不过他说到这里,我已经能大概想出为什么的内核了。最后他进行一番总结:因此能理解到这细究起来是一个复合因素,如果只说单独的因素,就并不完全,很容易构造一个场景进行证伪。

优化叙事与写作感受篇

在跟朋友说到将我与他聊离职同事考公失败返深求职一事记录成日记时,朋友从我的日记发现我的逻辑上与叙事时间上存在误差,并截图证明给我。

这里引用下朋友的原话:

聊天记录会存在时差问题,你说一个问题,分两段发,我看到第一段时,可能就会觉得这是你的全部问题,然后开始打字;打完后和你第二段同时发,就会存在看上去我仿佛是在回你第二段一样;但事实上是我打字的时候,压根都没看到你说的第二段内容;并且,别把跟风看成是一个纯粹的贬义词,你举的这个例子其实就不错。

一开始没对日记稿子进行复查时我确实没想到我在日记里转述这件事存在逻辑问题,直到写完主题日记篇才发现。这里我再次引用朋友原话吧:

我觉得这前后两段逻辑是割裂的,为啥你回答“稳定”时,我就会觉得是“跟风”呢,这是没有道理的,“稳定”是你自己思考得出来的结论,和“跟风”无关。“跟风”指的是我去吃一家餐厅,我并不知道这家餐厅有什么具体的好的地方,但是很多人去吃,那么我就去吃了;但如果,我是认为这家餐厅的菜单让我看上去很有吃的欲望,从而去吃的这家餐厅,那么从这个理由来说,就不是“跟风”。我这句发送时压根都没看到你说的“稳定”这点,单纯是对你“不知道真实情况”的回应。

于是我朋友帮我整理了下逻辑思路,对我也是有不小启发,用12345对所发生的事件来进行一一概括,再从概括中一一展开叙述。我朋友概括如下:

  1. 我问你选择公务员的原因
  2. 你表明不清楚
  3. 我反问那你这只是跟风这么想吗
  4. 你猜测回答了“稳定”
  5. 我举了一个反例来反驳你说的“稳定”
  6. 我再次质问你为什么会选择“公务员”
  7. 你回答“直觉”,“大家都说好”
  8. 我回复你“那就是跟风”

朋友也提醒我1.2.3.4之间,有时并没有因果逻辑关系,仅是为了梳理逻辑用到的方法,一定程度也属于艺术加工。说到艺术加工我也和朋友说到我写日记的一些感受:一、信息丢失,二、文字渲染加工。只要不偏离主题读者还是能够接受的,当然其实我也想尽量来最小化这些问题带来的影响。朋友答复道:“是的,如果想要完整保留原有信息,那么就需要花费更大篇幅来展现表明双方心理活动”。

最后我也向朋友说到:“我在写日记的时候,只是在展现自己的心理活动,对于你是一无所知的,基本上侧重一问一答的描写。但聊天记录时间线又是交织在一起的,就很容易导致又乱又偏离,是这么回事,但又不是这么回事。”,他对此表示理解说:“没办法,这也是现实存在的客观难题,没人能知道对方内心真实想法”。

总的来说

此次获得到的经验方法与认识:

跟风方面:承认与肯定自己的跟风行为,这是人性本能。当对自己不熟悉领域进行探索时,借助前人的经验选择这样的行为,其实并没有错;不过必要时,特别是当自己要走进这一领域时,必须调查出更多的资料,结合各类事例,综合分析后再进行判断。

论证方面:单一的因素结论,很容易构建场景验其真伪。其实不少事情细究起来挺多是复合因素所构成,这其中还有各个因素占比权重,来促成必然关系;同时这也告诉我:别被人们想当然说的单方面的因果结论给忽悠了。

叙事方面:当事件阐述不清,细节与过程太长时,可以用123罗列对所发生的事件来进行分解概括,再从概括项中逐个展开叙述;从这一次叙事来看,我再一次加深对日记记录事件客观存在的信息丢失与二次加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