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第三章 各安其分

各安其分是作者对日本家庭遵守的孝道与等级制,再到武士与庶民、大名与将军、将军与天皇之间维系等级规则的性质概括。

归纳“各安其分”的说明

要想理解日本人,首先必须理解他们对“各安其分”这句话的解释。从民族习俗、家庭、国家、宗教信仰及经济生活去解析“各安其分”。

从日本以等级看待本土及国际问题,还有《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以及天皇的诏书,可以反映等级观念已成为日本人的核心基本原则。即使在明治维新接受西化,依然是贵族等级社会。

孝道 ➡️ 等级制 ➡️ 各安其分

等级制最为明显的表现 —— 孝道。

比较中国与日本尽孝对象的区别:

  • 中国是以姓氏宗族为基;“孝”力于大宗。
  • 日本组织宗族的另一形式,在神社、宗祠祭拜远祖或氏族神。对家庭上的尽孝。

等级制另一体现 —— 兄长制

日本人在表述极端混乱的秩序时,常说“非兄非弟“。

在日本,辈分特权、性别特权和年龄特权表现得非常明显。但是,行使这一特权的人更像是受托者而非独裁者。

习惯。无论那种要求多么苛刻,家族意志是以全体成员都关心的名义,亦即以这种最高价值、以一种共同忠诚的名义来要求服从的。

每个日本人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学习等级制的习惯,然后再将所学到的等级制运用到经济生活以及政治领域。他懂得一个人要顺从于地位高于他的人,这才是“各安其分”,不管那些人是否是这个集团中的决定性人物。

从幕府时代等级制的体现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等级制度与家族中一样地强烈。在整个日本民族历史中,森严的等级社会一直是其主旋律。一个有几个世纪等级制习惯的民族,自有其利弊,而这些利弊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巨大。

从最初的镰仓还是最后德川幕府,天皇一直都存在,天皇是一种国家的象征代言人。除此之外,日本封建阶层划分,及每个人的身份都是世袭固定的。

不同阶级的维系

商贾地位仅在贱民之上。不管美国人何等惊诧,这却是封建社会中的高度现实。商人阶级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商贾一旦受到尊敬而繁荣,则封建制度的衰亡指日可待。

我一开始没明白这句话,最先想到只是会破坏科举,政府维持阶级的权威性;不过,还是借助一些自媒体资料看明白的,如:一文讲透:中国古代为什么要“重农抑商”?

日本维系封建社会的手段:武士和农民两个阶级,再进一步对两个阶级完成分离,一是收缴农民武器,二是武士不能合法从事生产。

阶级的特殊表现

武士的特殊表现

农、工、商没有像武士阶级一样有着政治特权。德川时代,成为藩主财产的管理人,舞刀弄剑少了,就开始走风雅的艺术路线。

下层武士从一定程度上依存于农民的粮食,还不至于阶级矛盾极其激烈。

庶民与统治阶级

特别是农民,在赋税无法忍受的情况下,组织起来涌向藩主情愿和裁判,藩主五成的判决又是有利于农民;不过,起义者逾越了法令被处死,也可事后建祠,奉之为殉难烈士,但维系等级核心的法令必须接受。

将军与大名

大名相当于诸侯了,自己得在京城住半年,返回封地时妻子也送到京城作为人质,加强将军自己的统治地位。虽然是这样,但将军又是奉天皇之命掌权的。

上自天皇,下至贱民,日本封建时期极为清晰的等级制在近代日本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不破坏共识的情况下完成身份转化

富商或是地主过继子女给下层武士,或是女儿与武士结婚,这样就有了进入上层等级的通道。

最后的疑问

当时响彻日本的口号是“一新”,即“恢弘往昔”、“王政复古”。这和革命是对立的,甚至也不是进步。更不用说五十年后竟能与西方国家争雄竞长了。但这一切还是发生了。日本那落后的、受等级制束缚的民众急速转向一条崭新的道路,并且坚持走了下来。

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