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一遍时
看了《孔乙己》的原文,我看的很自然,产生不了一点什么额外的感受。这或许就是共情性太差的缘故吧…我只觉得这是记事,却看不出什么,甚至连一点疑问都没有。
哦,对;这样的感受,对于我来说要一种人生经验,体会过,方懂得。至少对于我这同理心太差的是如此。
我不禁反思做的笔记与我的感想格格不入,笔记的条理又其实很有道理,奇怪我做笔记的感受又哪里去了?于是再读一遍《孔乙己》,看下是我哪里出了问题。真的,那“之乎者也”,对我来说也剩下可笑了。
(写完后,我发现多思考自身经历感受,还是能接近同理心效果的。“如果,那么,这么,怎么怎么样”,也许能模拟甚至触及到同理共情吧。)
重读后
我目前还是以逻辑,说不上逻辑,其实我还是以自身经历积累去揣摩的吧。我列出一下几点,便说下我的感受。
- 唯一站着穿长衫的人;* 显得多么与众不同。特意的个性、身份上的清高孤傲。
- 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 没钱还挺逞能,显摆
- 要一碗茴香豆; 喜欢享受体验那种多一分的快感
- 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 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听着挺逗比
- 茴字的几种写法,小孩用不着,小孩:”要饭的人也配考我?“、“不用你教”; 小孩有色眼镜看人;我们自以为是好为人师。
-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的言行对他人来说只剩笑料了,少了他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似乎并没有什么存在价值。
- 腿打折了,后来呢?怎样呢? 像看小丑八卦一样,没有什么同情可言的
- 大约的确是死了 这种矛盾的判断,其实并不关心人家死活,挺无所谓的。
整体感受,我又不是小唯眼中的那个孔乙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