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裁员研究

# 企业裁员分析

# 裁员分类

以张一[1]对企业裁员动机与裁员对象分别进行分类汇总。首先,对于企业动机性裁员分为:经济性裁员、结构性裁员、优化性裁员。

  • 经济性裁员:营收下降,直接裁员,削减人工成本。
  • 结构性裁员:公司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如重组、撤并等,裁掉与规划不匹配人员。
  • 优化性裁员:末位淘汰制,扣年终奖、降薪等惩罚,实行相关绩效考核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同时企业必须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员工“不胜任该工作”,否则就是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

接着,基于裁员对象分为:普通裁员、区域性裁员、功能性裁员。

  • 普通裁员:用更少的人完成同样的工作。同时,有能力的也会伺机而动。
  • 区域性裁员:技术过时,运维成本过高,不具有市场竞争力。
  • 功能性裁员:减少组织层级进行扁平化管理,裁掉多余岗位,提高效率。

这里补充一下有关试用期裁员的问题:我国《劳动合同法》 中已经做出了规定,具体参照第 48 条, 其大致是若企业的裁员并不符合劳动法规 定,而被裁者不同意裁员,那么企业则必须继续履行合同。若被裁者同意,企业也 应根据相关规定对该员工进行赔偿。 但很显然,这一法律常识很多人都不知道,或是了解的不够深入,由此也就导致个别企 业在试用期内随意裁员 [2]

# 裁员管理相关理论

劳动成本与竞争力:最后一名雇员带来的收益正好等于其工资时;如果边际收益低于员工工资,那么企业会裁员,而从使利润上升,反之同理。

组织寿命学说:从 Katz 曲线可以了解到组织最活跃、工作效率最高的年龄区间为1.5-5年;当企业发现这样的情况 时,便会通过人力资源调动,招聘新员工 ,裁减老员工的方式缓解组织老化速度。

组织衰退理论:减少人力资源是组织衰退的一种很常用的战略响应。鼓励提前退休,缩短工作时间,将劳动力转移到其他岗位、部门或工厂。

# 裁员流程

国内公司裁员没有所谓统一标准,直接拍桌子叫其“走人”的公司,比比皆是。相对有规划的裁员有如下四步:

  • 计划阶段:裁员评估阶段,确定裁员预算和费用类别,法务梳理裁员的法律依据,成立专项的裁员管理小组,负责裁员整体事项。
  • 决定阶段:由于该决定是要向员工发布的,所以裁员决定必须是有理有据的。企业根据框架进行内容扩充:制定裁员标准、确定裁员名单、确定赔偿标准。如果人数较多,则需考虑交接事宜。
  • 实施阶段:实施根据裁员动机及对象而异,如经济性裁员等。
  • 沟通阶段:发布裁员消息后,裁员的实施需要沟通进行落实,沟通就在贯穿在裁员的全流程中。

# 裁员的影响

对公司整体的影响:短期内会影响企业日常工作进度和效率,以及核心技术的外流,并且在人际网络的社会上存有较多负面影响,甚至时常上升到法律纠纷层面。

员工的幸存者综合征:以自我为中心规避风险,生产力降低以及失去对管理的期待,开始对管理者不信任。

从张一(2022,P20)所说的重新宣传公司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使用两次后只会让效果适得其反,这是从我自身体验出发的。

# 被裁员工是否了解分析

据张一(2022,P38)进行的图表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超过半数的采访员工并不清楚,即使知道原因,对于具体原因选择也是各有不同的。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张一采访的不是高层决策者,大部分都是基层或基层管理岗位的职员。

再根据我的实际情况也是可以证实张一调查分析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作为有参考分析价值的文献。

# 变相裁员分析

从李莹(2018,p22)的分析得出法律倾斜保护被经济性裁员的劳动者,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经常发生采用变相裁员的手段来导致员工主动离职。所谓变相裁员是指企业利用降薪、调换岗位或调离工作地点等各种理由,无正当理由地迫使员工辞职,以达到裁减人员而不支付经济赔偿的目的。

雇主在法定程序下进行正常的裁员是合法的,但若企业随意进行裁员而超出了正常生产经营保障的范围,不仅侵犯了劳动者权益,还将责任转嫁给了政府,本应由企业自行承担的责任。这种行为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4]

推荐阅读:

# 参考文献

[1] 张一. AZ公司裁员管理研究_张一.[M].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3):10-11,20,38

[2] 李婧. 基于政府制度下企业裁员问题及解决措施[J].管理观察,2019(17):23

[3] 刘俊. 企业裁员中职工权益保护研究[M].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10):22

[4] 朱文艳. 王某诉金佰利公司裁员案评析[M].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6